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印发《开设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10…… [2006-10-18] 学院体育场看台顶蓬招标公告 [2006-10-16] 服务器及打印...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饮食服务中心招聘食堂主任启事 [2006-10-9]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超市招标公告 [2006-... www.xzcat.edu.cn |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
...14位的。 准考证号: 在校生信息查询 关键字: 欢迎光临建院招办网,图片点击可以放大!! 版权所有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 中国 江苏 徐州(南郊翟山 邮编:221008) 电话:0516--83889021 83889071 传真:0516--83888688...
zsb.xzcat.edu.cn
教育部代码: 10849 江苏省学校代码: 1331 江苏省专一批次
★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公办全日制高职学院
★原为军校 现直属江苏省教育厅
★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试点单位
★教育部建筑技术实训基地
★全国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国家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国家级应用技能鉴定站单位
★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学校
★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
★江苏省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优秀学校
★江苏省文明单位
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代九州之一;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位居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徐州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誉为“两汉”文化的三绝。如今,古城文化的底蕴、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现代城市风貌融为一体,形成了徐州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为莘莘学子向往之地。
二、校史沿革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徐州南郊风景文化区,原为军校(师级建制、专科层次),始建于1979年1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原校址设在江苏省沛县,同年11月迁至现址(徐州市南郊);1983年7月全国裁军百万之际,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军校撤改为“徐州煤矿建筑工程学校”,直属原煤炭工业部领导;1984年2月,经原煤炭工业部批准改为“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1994年8月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8年4月经原煤炭工业部批准更名为“徐州建筑工程学校”,同年8月由原煤炭工业部划转到江苏省直管; 1999年7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5年12月,迎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结论。
三、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学院直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设立中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党政下设19个党总支(直属党支部)、24个二级支部,21个行政处室。教学单位现有八系三部一院共十二个教学单位,即: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热能与环境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技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设有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高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有5家对外经营服务的校办企业。
四、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
学院占地95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有3栋教学大楼,5栋实验楼,17栋学生公寓,5个学生食堂,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8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室、52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6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点)。教学科研设备4100万元。图书馆藏书47.5万册。体育运动场地5.3万平方米,体育馆1.14万平方米。校园巧借天然地貌,依山走势,错落有致,呈现出“现代化、书院气、花园式”的特色。
学院是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集团由44家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组成),是教育部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国家煤炭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单位。电工电子、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实验室是江苏省优秀实验室。校内设有英语调频广播电台,校园网是江苏省教育科研网主节点之一。图书馆是“中国学术期刊咨询检索二级站”,采用微机检索,设有40个终端电子阅览室。目前,投入2.6亿元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
五、师资队伍及科研状况
现有在职教职工621人,其中专任教师354人,教授1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48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2.2%,高级职称教师占31.9%,目前全院具有硕士学位(包括在读)的教师170人,博士学位(包括在读)1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名师2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1人。学院把加强科研工作基础建设和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全面提升学院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五”期间,由学院教职工承担的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50余项,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200余万元,连续两年有两项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6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自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555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8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有20余名教师在省部级各类学会中担任主任、副主任。《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和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十佳”学报称号。
六、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
学院专业设置覆盖工、管、文、经、法五大门类,开设56个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有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门省部级精品课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400多人、成教学员3700多人,生源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学生教育管理秉承军校光荣传统,以人为本、宽严相济、严肃活泼,实行两级体制、三全育人和半军事化管理。高度重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学生的实践经验丰富,人文底蕴厚实,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走高, 2004、2005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建校26年来,学院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近3万名合格毕业生。
七、对外交流及联合办学
近年来,先后有10多名干部教师赴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考察学习,选送130多名教师到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选送20余名教师到南京三建、南通六建、徐州一建等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先后有80余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目前,学院与澳大利亚北悉尼TAFE学院联合办学。
八、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
学院后勤实行物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校内商业、饮食、住宿、医疗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17栋学生公寓内预设宽带网和长途电话,5个食堂提供南北各种口味的饮食服务。
学院的5家校办企业为开展产学研结合、学生实习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便利条件。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家乙级资质的工程研究设计单位,环保设备工程公司是国家噪声治理防治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企业。校办企业每年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其中,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建筑节能课题“大强度预应力多孔板”等研究项目已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环保公司完成的淮北石台矿“噪声治理工程”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注重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确保各项事业协调共进、健康发展。2005年,有1位院领导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院(校)长。学院连续三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学校”,2003年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县以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集体”;2004年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表彰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江苏省校务公开协调小组表彰为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被中共江苏省委表彰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还荣获过全国“能源系统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首批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徐州市首批“绿色大学”等110余项荣誉称号。
十、未来展望
在今年召开的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教代会代表审议通过了学院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建筑为主要特色,工、管、文、经、法相融互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科技服务显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为达此目标实施“三步走”战略:“十一五”前两年,基本完成西校区建设,使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充实内涵,进入江苏省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行列。“十一五”中期,力争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十一五”后期,学院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方式 招生办:0516—83889021、83888688(传真) 院 办:0516—83889006、83888547(传真) 教务处:0516—83889078 学工处:0516—83889072 学生公寓:0516—83889086 土木工程系:0516—83889549
建筑与艺术系:0516—83889197 机电工程系:0516—83889081
计算机技术工程系:0516—83889084 热能与环境工程系:0516—83889545
经济管理系:0516—83889083 外语系:0516—83996016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0516—83996045 成人教育学院:0516—83889054